【周一專欄】王盈勛:如何耗費一代人的青春 | 王盈勛 / 理所不當然 | 獨立評論這真的是不小的問題
大學教授為何忙著量產論文?因為十年的頂大跟教學卓越計畫下來,台灣的大學文化,已從研究、教育與服務文化,被徹底轉型為業績文化。
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
可是人們總是想要尋找
可以作為參考的指標
找不到也要硬是找一個
沒有內容也要包裝很華麗
講得頭頭是道
爭取別人認同
但其實骨子裡仍然空洞
比如說醫療專業要怎麼評價
到最後還是以利益為考量
單位時間內能處理最多事情
得到越高的評價
OS: 想起曾經有個地方
調劑配藥時間記錄超過10分鐘
就要向上通報主管
甚至主任會親自上來處理
不過他們會說
我們是要確保民眾候藥時間縮短
讓民眾的領藥滿意度提高
話題扯遠了
其實醫學學術也有這個現象
醫學不是萬能的
說穿了只是科學的某個領域
當你覺得這個世界沒有魔法存在
也不要覺得醫學會有神的領域
以我最近研究比較多的
骨質疏鬆藥為例
顧名思義
這類藥物是要避免骨質疏鬆
但其實嚴格來說
是要預防骨質疏鬆
後續可能引發的骨折
用藥物的作用機轉來說
只有三個類別:
1)抗骨流失
2)促骨生成
3)抗骨及促骨複合
但是最後的評斷指標是什麼
是"骨質密度測量"
所謂的骨質密度測量
看的只有骨量(數量多寡的概念)
只能說骨量越少相對來說骨折風險較高
可是骨頭的細微結構支撐
醫生跟我說這個叫骨質
也只有拿骨頭來敲敲看會不會斷
不然根本無法知曉
而且骨密度跟骨折的發生
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一切都是相對機率的概念
即使骨量足
也不能保證結構支撐的骨質夠好
健保的給付又更嚴苛了
除了骨密度T值符合骨質疏鬆的診斷
還需要合併脊椎或髖部一處骨折
但其實在骨折之前
骨流失應該就已經在進行了
以治療來說
就只是亡羊補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