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愈來愈多醫師開始大量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 3C 產品與醫護人員溝通,同時教育病患。
遠距醫療未來將持續擴大到其他疾病的應用,市場潛力非常龐大。
醫療數位化另一關鍵應用,就是讓資料蒐集和整合更快更精準,協助政府和醫療機構迅速採取應對措施。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流感病毒可以附著於懸浮微粒上,所以只要感染者搭電梯後,下一位乘客就可能被感染;流感的感染力已超乎預期的嚴重,在台灣,一週內因類流感去急診的就診人次超過 12 萬人,美國這次也遇到 10 年以來最嚴重的流感。
目前,美國的醫療系統持續和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抗戰,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近 2 萬名病患因流感而住院治療。這一數字與 2014 年發生的嚴重流感疫情相當,但這次死亡人數不斷上升,令人擔憂;尤其流感季節尚未達高峰期,專家預期,整個疫情會比 2014 年更嚴峻,醫院會被擠爆。
醫療數位工具 愈來愈普及
不過,全美知名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創新研發部主管布朗斯坦,從來自數位化醫療包括遠端視訊醫療和連接雲端的診斷醫材公司的數據分析發現,線上虛擬(chatbots)或真人問診,在這次流感爆發期間,有效分流過去病患須到實體醫院或診所治療,協助解決現有醫療體系不足的窘態。
從遠距視訊醫療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流感嚴重期,求助遠端醫療的人數暴增,美國知名遠距醫療服務公司 American Well 醫療部門的主管 Sylvia Romm 說,最近該公司線上流感問診大幅成長 3 倍之多。
全美最大遠距視訊醫療平台公司 Teladoc 副總 Jason Tibbels 也表示,公司的問診平台在高峰期有近 8,000 人線上問診。的確,這次流感問診人數比過去顯著增加,近 20% 的問診與流感有關,相較實體醫院或診所流感問診的比重只有 6% 來看,病患對線上緊急問診的接受度愈來愈高。
2017 年 3 月開始提供線上虛擬醫師問診的 Buoy Health,在這次流感疫情期間,諮詢流感相關疾病的使用者也大增 2 倍。根據公司統計,2017 年 10 至 11 月上線諮詢有 1,600 人次、12 月 2,300 人次,今年 1 月已達 4,500 人次。Buoy Health 是由一群哈佛醫學院醫師以及電腦資訊科學家,開發出一款人工智慧學習的問診平台,目前有 1,700 種疾病的診斷功能,還提供 8 種不同的建議,包括在家休養、緊急呼叫救護車、尋求初期醫療、遠端醫療諮詢等。每天服務人次超過 8,000,至去年 12 月底,累積服務超過 200 萬人次。
Buoy Health 執行長 Andrew Le 認為,醫療數位化的發展才剛開始,無論是在病患端或是醫療服務提供者,對線上醫療服務的認知與接受度愈來愈高。以醫師來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醫師數位化的程度最低,因為數位化和醫師的醫術似乎沒有多大相關;現在,愈來愈多醫師開始大量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 3C 產品與醫護人員溝通,同時教育病患。
遠距視訊醫療 生意好到爆
不只遠距視訊醫療的生意暴增,雲端智慧體溫計服務提供公司 Kinsa 的業務也好到爆,該公司連結手機軟體的智慧體溫計,除了提供消費者量測體溫,也會提供過去的體溫紀錄進行分析,還會提供使用者如何緩解症狀的方法、何時該看醫師,以及提醒吃藥時間。此外,Kinsa 根據內部統計資料來預測流感的高峰期,適時通知使用者,目前有何種流感爆發以及如何預防。
現在的遠距視訊醫療或是雲端症狀診斷工具愈來愈人性化,人工智慧大量數據的整合推論,使得數位化醫療服務愈來愈精準,加以線上機器人的引導,讓使用者很容易使用,就能找到最適當的線上醫師,以及到達最少等待時間的醫療場所,避免醫療院所人潮塞爆。對病患來說,可避免在候診時再度感染或是傳染他人的危險。
不但美國疾病管制局大力推展遠距視訊醫療,連醫院也開始勸說病患多使用遠端視訊醫療,不要老是跑急診室,因為急診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長時間等待且費用昂貴,尤其面臨社區型的流感擴散,遠端視訊將病患分隔,能減緩流感的蔓延。
Buoy Health 執行長 Andrew Le 深具信心地表示,在這次流感期間,遠距醫療有效將病患分流,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以紐約州來看,每年到急診室求診的病患就高達 200 萬人次,其中十分之九根本不需到急診室,所以遠距醫療未來將持續擴大到其他疾病的應用,市場潛力非常龐大。
醫療數位化另一關鍵應用,就是讓資料蒐集和整合更快更精準,協助政府和醫療機構迅速採取應對措施,因為政府機構蒐集的資訊,都是病患病況嚴重才到院就診,之後醫院才將數據傳到疾管局,等疾管局進行分析後,才能採取進一步的措施,恐怕為時已晚,尤其是流行性疾病爆發期,應在擴散前有效預防才對。
早在 2008 年 Google 就從大家搜尋的關鍵字,來預測流感或是某種流行病的發生,後來發現根本沒有統計上的一致性,會產生很大的失誤,最後這個預測專案 Google Flu Trends 2015 年就結束了。因為你不知道這些人在 Google 搜尋的目的,是真的生病、還是恐懼或好奇;你也不知道地域性的統計資料,所以無法精準了解真相。
另外,Epidemico 從社交媒體和其他公開線上的交談資訊,企圖挖掘有關公共衛生趨勢和食物安全,但這都是間接數據的研究,還是醫療數位化的資訊較直接與準確。
現在有人推出更精準的 Flu Near U,讓全球的人可主動參與流感監測並通報,每週都會收到使用者主動報告及病狀,Flu Near U 會透過及時分析,並在地圖上標記,做為研究和預防。
醫療大數據有價 前景看好
Kinsa 創辦人 Inder Singh 指出,Kinsa 也利用平台建構流行疾病地圖,未來所有疾病都有地圖;尤其疾病不只是基因的問題,還有環境、飲食等問題。未來希望達到一個理想的警示系統,比如有一個人在某一個地方倒地不起,我們會先得到警訊並及時協助,或是了解某一種疾病在某一社區或某一州快速的擴散感染,這都是及時預警系統,總比疾管局落後好幾星期的資訊更有價值。這些有價的資訊未來都可賣給政府、保險公司、藥廠,甚至是生技產業投資人,讓他們提前了解某些疾病的流行會對某些公司營收、獲利的影響。
遠距醫療平台公司 Teladoc 的 Jason Tibbels 說,公司整合性的統計資料,除了提供給外部相關單位參考,對公司本身的有效營運也很重要。公司雖有超過 2 千名醫師,隨時待命與病患網路互動,但我們不能等病患大量湧入時,才發現人手不足,這些預測性的數據,對我們線上諮詢以及後續將病患分流到最適當的場所接受診斷、治療和照護都很重要,不是一個點的服務,這些整合性的數據是點、線、面全方位服務的金鑰。
Tibbels 更指出,身為醫師的他最關心的是診斷和治療,以這次的大流感來說,就看到有些地區缺乏抗病毒製劑 Tamiflu,該公司的醫療人員就會幫線上問診的病患,解決缺藥的問題,告訴他們哪家藥房有存貨可以取藥。醫療服務人員和病患一起作戰,這是點、線、面的主動服務,而非被動的反映,遠距醫療服務將讓整個醫療體系的流程更有效率。不過,縱使我們可以預測追蹤流感發生,同時可以教育病患會有哪些病症發生、有哪些風險、疫情發展新動向等,但是醫療數位化最終極目標,是讓科學家可以利用更多數據來打敗病毒。
2024 年規模 3,800 億美元
醫療數位化是利用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來創建以病患為尊的新生醫生態系統,舉凡人體重要的生命數據,包括監控血壓、心跳、血糖,以及近期最夯的基因組檢測等,來做為疾病預防、診斷、預後、治療、急救等的監控與管理;而其中需要連結病患的病史、免疫和過敏反應資料、用藥狀況、實驗室檢測、放射線檢查、治療方案等的電子病歷(EMR),以及保險給付的資料。
這個新生醫生態系統在 2015 年的市場規模約 770 億美元,預估 2024 年將衝過 3,800 億美元(約台幣 11.1 兆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 20%;其中發展最快的遠距醫療和行動醫療 mHealth,年複合成長將高達 35%,預估 2024 年的市場規模將達 2 千億美元(約台幣 5.8 兆元)。
2017 年對醫療數位化公司是一個好年,因為總募資金額高達 58 億美元,已上市的 Teladoc 和 iRhythm 的股價在 2018 年創新高,市值分別來到 22.6 億美元和 13.4 億美元。
什麼標的最受投資人青睞?優先順序為,提供消費者健康醫療資訊、提供臨床即時數據協助藥廠,或是醫材公司進行研發、提供精準醫療相關資訊,其他提供健康的人有關健身和維持健康的資訊、疾病監控、疾病診斷等,都是投資人喜歡的標的。
這也給了台灣生技公司發展不同的思考,有台灣電子產業的厚實支援,以及台灣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療數位化絕對是台灣可多加著墨的潛力市場,更何況這個市場不只台灣,還可快速發展到全球市場。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